3000萬港幣加密資產買“香港身份”值嗎?
市場冷淡依舊,被忽視已久的香港,也引來了新的關注。
2月8日,香港執業會計師clementsiu在社交媒體上披露,香港投資推廣署批準了一項以Ethereum作為3000萬港元資產證明的投資移民申請,其還表示在去年10月,也曾成功辦理了全香港首個以Bitcoin作為資產證明的投資移民案例。
乍一聽平平無奇,但是對于加密持有者尤其是華人持有大戶而言,境外移民的門檻還是顯著降低,畢竟3000萬港幣,在富豪汲汲的加密圈并非偌大的財富,潤去香港也算是華人自然而然的方向。
但投資移民是否如此簡單?香港又是否真是加密烏托邦?不同人的心中,也有不同的答案。
實際上,先不論是否包含Crypto,投資移民這項政策隸屬于港府在2023年提出的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英文簡稱“CIES”)。該項計劃向合格投資者開放,通過引入外部投資者與資本,進一步強化香港國際資產及財富管理中心地位。
在種種現實背景下,香港對于Web3領域的關注不減反增,僅從去年一年來看,香港的窗口特征日益突出,在虛擬資產方向兼顧監管與包容,呈現出政策上完善、生態上支持的局面,在產品創新、平臺許可、監管框架延伸上進展顯著。
從產品端而言,2024年,香港審批通過華夏基金(香港)、博時國際和嘉實國際三家基金公司發行的6只香港虛擬資產現貨ETF,極大地提升了投資者的購買便捷度,促進虛擬資產合規化、產品化發展。截至目前,三支Bitcoin現貨ETF持有Bitcoin總數達到4330枚,總資產凈值達到4.25億美元,Ethereum現貨ETF持有Ethereum2083枚,資產凈值達到0.56億美元。
從交易所而言,虛擬資產新規已實施1年半,截至目前,香港獲批的虛擬資產交易平臺已達9家,超過31家券商獲得虛擬資產1號牌升級,超36家資管獲虛擬資產9號牌升級。而在備受關注的Payfi領域,香港金管局不僅推出Ensemble項目探索RWA與CBDC,在法規側也正持續從平臺向衍生機構延伸,不斷完善監管條例。日前,香港立法會相關法案委員會首次審議《穩定幣條例草案》,如無例外,該法案會于今年生效,成功實現以相同業務、相同風險、相同規則規管穩定幣持牌人,讓穩定幣有規可詢,在去年,香港更是推出了穩定幣發行人沙盒,持續推動傳統金融與Web3的體系接入。法規的下一步,將在OTC與托管方向,預計本年度完成虛擬資產場外交易(OTC)監管的第二輪公眾咨詢,并推出虛擬資產托管服務提供者發牌制度咨詢方案。
有利于Web3發展的環境正在夯實,但若是從市場來看,在有限市場規模與高昂的成本背景下,香港終究難以成為全球Web3發展的策源地,對于全球加密市場的影響力幾乎微乎其微,此點從虛擬資產ETF即可看出,相比美國超過1117.8億美元的BitcoinETF凈資產,相差不止一個數量級。就連本次移民政策,也有加密從業者表示價格高昂,性價比不高,“3000萬港幣去香港,還不如去新加坡或是澳洲,迪拜的黃金簽證也才424萬港幣。”
但此前就提及過,香港本就不是計劃從加密市場搶份額,而是在傳統金融基礎上嘗試構建新的去中心化金融體系,以填補虛擬資產的空白,即穩固傳統金融中心的定位,也從創新出發接軌未來數字資產的交易時代,這也是當前香港在以牌照化規范發展虛擬資產交易平臺的同時又重點聚焦穩定幣、RWA領域的原因。
還是那句老話,盡管香港并非加密最活躍的地區,但“小政府、大市場”也意味著安全與穩定,而從傳統資本的角度,安全,遠比其他因素更為重要。